第七章 不用秦制的人,只能维持一个相对失败的国家-《自建帐以来:罗马汗国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而一旦中原这边不更新了,大家也都一起遭殃。当初唐穆宗的时候,颁布了一部《宣明历》。再之后,唐朝陷入日益严重的混乱,无力再推行新的历法,之后的各个割据政权,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再颁布一部通行各国的历法。结果,宣明历就在朝鲜半岛用了将近五百年,在日本用了八百多年,哪怕积累出很大误差也没办法……

    当然,在紫帐汗国这边,情况就更离谱,历法的推行甚至伴随着语言的推行。

    由于长期的儒家教育,塞里斯民间有大量基层知识分子,哪怕在元朝,都有大量的社学存在。但在这边,那是真的没有。

    郭康估计,当年紫帐汗国能十分坚定地执行驱逐本地贵族,分田给普通村民的政策,也有这个原因。要是在中原,像这样做反而很难,因为总得招揽一些当地豪右,帮忙进行管理,否则,建立政权的成本就太高了,而且在建立的过程中,也容易被这些在各方面有势力的人集体反对,因此走向失败。

    但东欧这边,地方贵族基本上都是文盲,连紫帐汗国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各项基本要求,都履行不了。而且,当地长期混战,领主彼此拉帮结派,如同一盘散沙,也没有多大势力。这样的豪强贵族,可谓百无一用,连诏安的必要都没有了。只能全靠自己,新建一个能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系统——因为之前,这边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东西。

    这地方,各种语言又很多,当地人互相也经常不能听懂。紫帐汗国的文化水平,其实也就那样,让他们整理各地那些千奇百怪的方言,然后写下来,他们也没这个本事。所以,如何写下来,让当地人看懂,汗廷是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    最后,他们干脆换个思路:汉字写的历法,我直接放这儿不改了,然后给所有人教汉字,谁学得好,谁先用得了……

    从实际情况看,紫帐汗国根本没有精力,去有意识地禁绝某种语言、但随着地区的统一,很多乡间的语言还是日益被同化,越来越像那些较大的分支。而大语言,也混入了大量汉语词汇,直接使用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因为完全不会汉语的人,等于没法接触这些更完善的知识、听不懂农官的讲解,也看不懂相关的书籍和公告。哪怕不考虑军中前途,他们自然也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
    像他们现在这个村子,连原来的保加利亚语名字,都被遗忘了。因为村子正式形成,其实是郭盖安葬在这里、郭氏在此处立庙之后。原本居住在此的村民,也只是定居者的一部分,因为当年汗廷在这里组织军团农庄的时候,也安排了一些懂技术、会认字的老兵过来,和当地人一起开垦,形成了这个新村庄。

    现在,它的名字,就叫“相公庙”村。哪怕汉语不怎么熟练的当地人,也用这个发音来称呼。这样的现象,在罗马尼亚地区,可以说到处都是,汗廷的管理体系,也就和这些相互依存着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dengbi.net      dmxsw.com      qqxsw.com      yifan.net

    shuyue.net      epzw.net      qqwxw.com      xsguan.com

    xs007.com      zhuike.net      readw.com      23zw.cc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