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五十七章 关中(四)-《楚臣》
第(2/3)页
岐山到泾水河谷南部的池阳城仅有百余里,但渭北平原这几年来战乱不断,道路受到严重的破坏,也没有谁去修缮。
而除了渭水最大的支流泾水外,在渭北高原的老龙山、嵯峨山、药王山、尧山、黄龙山、梁山等有大量的溪河发育,从北往南纵向流入渭河,加上千百年来渭河两岸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开发,浇灌农地的渠道体系也相当的发达。
然而原先架设于这些溪河、渠道之上的浮桥、木桥,这些年来都没有人修缮,或造洪水冲毁,或遭到人为的破坏。
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冯宣等部东进的速度。
当然,这也是他们早就预料得到,甚至明知如此,也故意拖延着没有急于调辎工营北上修路造桥。
这一切就是为了在战略上,给王元逵、王茂制造还有机会北逃的假象。
当然,等到冯宣具体从岐山等地往池阳、醴泉方向推进时,沿途皆是破损的路桥,那真是急得要骂娘了。
为了克服大军推进的困难,尽快在成德军北逃的通道完成集结,冯宣只能将一万两千多步骑,分拆成十数路分散往池阳县境内推进。
王元逵经营成德军逾二十年,四万成德军有近一半乃是骑兵,冯宣将一万两千多步骑分拆前进,自然要冒不少的风险,但相比较将成德军都留在渭北平原进行歼灭,而不使逃往北面的庆、原等地,成为关中平原如蛆附骨的隐患,这些风险是必须要承担的。
冯宣此时迫切想知道的,一是成德军主力昨天夜里有没有渡过渭河北上,一是成德军主力倘若昨夜已经渡过渭河北上,他们先进入池阳的少数兵马,能拖延成德军主力多久?
还有就是冯宣此时还不是很确定,明天入夜前主力兵马就能渡过渭河,进入北岸参战。
因为王元逵在灞河汇入渭水的河湾里,凿沉大量的舟船,洛阳|水军以及辅兵清理这些沉船,耗时耗力,战船一时半会还无法进入渭水上游及泾水协同作战……
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为扫清北逃通路,王元逵不仅加强对渭河以北、泾水以西的醴泉、池阳两城的控制,还着其子王茂率领上万精锐骑兵部队,进入池阳、醴泉西部地区以及武亭县境内。
王元逵心里也很清楚,泾水之上的浮舟、木桥都被摧毁,在洛阳|水军西进之前,梁军进入同州的兵马,短时间内难以渡过泾水,对成德军北逃主力造成威胁。
目前对成德军威胁最大的,则是梁军早在半个月前,就横扫渭水以北、陇山西南诸城的万余骑兵部队。
这也是梁军骑兵部队的主力。
梁军的骑兵部队,一直以来规模都很有限,在战场之上主要还是协助重甲步兵,负责掩护侧翼或牵制对手的骑兵部作,很少独立投入战场作战。
又由于簧臂式床子弩、蝎子弩等重型战械,对路桥的依赖性较大,骑兵部队在快速迂回机动时,无法携带这些重型战横,攻坚作战能力显然也是要弱过重甲步卒一大截的。
成德军的骑兵部队,早年驻守燕檀等州的南部,长期承担抵御蒙军南下的重任,可以说是晋军之中最精锐的骑兵;随王元逵投附蒙军之中,战斗力也没有削弱。
王茂此时率领一万成德精骑,对抵挡梁骑从岐山方向杀来,掩护北撤通道的西翼,还是有相当的信心。
他此时更关心梁军主力绕到咸阳西翼抢渡渭水的速度。
成德军除了两万骑兵外,还有两万步卒外加王氏亲族、奴婢及诸将史家小近两万人,在弃雍州城后,沿泾水西岸撤出的速度不会太快。
从渡过渭河算起,即便不考虑梁骑的拦截与骚扰,这部人马携带大量装满珠玉宝器的箱笼,想要安全撤到池阳以北的泾水河谷之中,短短八九十里地,可能至少需要三天时间。
这也是最为危险的三天时间,而在王茂看来,最关键的是能否在这三天时间内,成功挡住南岸梁军主力渡河。
曹霸率部进入武亭县北境时,王茂率领千余扈卫驻守在武亭县东北一座村寨里,四月底的关中平原,已经有几分初夏的炎热,他登上村寨北部的一座矮山,能眺望到十数里外,漠峪河东岸大股梁骑集结的情形。
漠峪河发源于池阳西部的塬谷之中,往南于武亭县境内,与从西北方向流淌而来的漆水河汇合,再经白石滩汇入渭水。
漠峪河也是武德军北撤通道西翼最主要的天然屏障。
此时已入初夏,渭北高原之中的雨水开始充沛起来,使得发育于渭北高原的溪河水位普遍大涨。
漠峪河沿线的桥梁都被摧毁,水位稍浅,能供骑兵直接泅渡的河滩仅有四五处,王茂也主要将手下的精锐骑兵,部署在这四五处浅滩的东岸,拦截梁骑渡河。
“李元寿之子,李思齐率三千骑兵从原州出兵,目前已赶到永寿,派信使进入池阳联络,约定其部明天出泾水河谷进入池阳接应我们北撤……”
数骑探马从北面驰来,下马跪禀道。
“都说李元寿是头狡猾的沙狐,看来是半点都不假!”王茂不满的冷哼道。
太原、晋南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,乌素大石即便从北院调来一部分本族精锐南下增援,主要也是加强太原、晋南的军事防御。
对关中地区的增援,乌素大石主要是勒令占据银夏等地的平夏等归附部族出兵南下。
王元逵一面使人秘密跟梁军谈判,同时也没有放弃派人赶往夏州,找李元寿求援,但李元寿之子李思齐率领三千骑兵,一直停留在陇山西北麓的原州境内,迟迟没有南下。
说白了大家都不蠢。
第(2/3)页